这座看似平凡的小山,因缭绕的云雾与斑驳的光影,总在晨曦暮色间透出神秘的气息。
山涧清泉叮咚作响,漫山松柏西季常青,登顶远眺,可见层层梯田如大地织就的锦缎,蜿蜒的河流恰似飘动的玉带。
当地人都说,这里是被神仙眷顾的“五洞仙府”,每块岩石、每株草木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一、神医遗脉,仙府初成东汉末年,战火染红了中原大地,疫病如恶兽般吞噬着万千生灵。
神医华佗背着药箱,足迹遍布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用银针草药驱散病痛。
他独创的麻沸散能让病人昏睡中开刀疗伤,五禽戏更让无数人强身健体。
可当曹操头痛难忍召他入宫,华佗以银针暂缓病痛后,却因不愿成为权贵私医,惨死于牢狱之中。
刽子手的刀光落下那日,华佗的妻子林氏正带着女儿青娥在兖州采药。
她们听闻噩耗,连夜收拾行囊,朝着东海方向逃亡。
母女俩风餐露宿,不知走了多少日夜,终于在日照县城西三十里处,发现了这座被云雾环绕的山峦。
山间溪水甘甜清冽,峭壁上生长着难得一见的紫背天葵、九死还魂草,漫山遍野的艾草与薄荷散发着清新药香。
“这是夫君梦中的仙山。”
林氏抚摸着丈夫留下的《青囊书》残卷,在半山腰寻得一处天然岩洞定居。
她们用藤蔓编篱,茅草盖屋,白天在山林间辨认草药,夜晚就着油灯研读医书。
每当有村民染病求诊,母女俩便将青蒿熬成汤药,用艾叶熏灸穴位。
曾有个孩童误食毒蘑菇,浑身发紫、气息微弱,青娥用捣碎的绿豆与甘草为他催吐解毒,硬是从鬼门关抢回了性命。
日子久了,十里八乡都流传着“五洞府有活神仙”的说法。
有年夏天,周边村落爆发痢疾,患者上吐下泻、奄奄一息。
林氏带着女儿挨家挨户送药,她们用黄连、木香、车前子配成止泻散,又教村民用井水煮沸后饮用。
短短半个月,疫情奇迹般消退。
不知从何时起,有人说在月圆之夜看见母女俩踏着月光飞升,岩洞上方浮现出七彩祥云。
百姓们自发在洞内供奉起“老师奶奶”与“仙姑仙姐”的神像,每逢初一十五,山路上便挤满了抬着猪头、捧着香烛的信徒。
求药的人会在洞前摆上清水与铜钱,次日清晨,水中往往会浮现出几粒褐色药丸,专治头疼脑热、跌打损伤。
二、贪念迷心,金豆警世明朝崇祯年间,后村镇有个叫柞生的青年,父母早亡,只给他留下一间漏雨的茅草屋。
为了谋生,他跟着商队南下南京,却在码头染上了疟疾。
高烧不退的他蜷缩在破庙角落,恍惚间看见一位白发老妇人提着红灯笼走来。
“随我来。”
老妇人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她将柞生带到秦淮河边的“回春堂”药铺,掌柜亲自为他把脉煎药。
三日后,柞生痊愈,正要叩谢恩人,老妇人递来一封用黄纸包裹的书信:“劳烦将此信带给五洞府山的江月门,切记不可拆开。”
柞生揣着信日夜兼程,终于在第七日抵达五洞府山。
他按着老妇人的叮嘱,在西峰峭壁前连拍三掌:“石门开,石门开,南京捎到书信来。”
话音刚落,山壁发出轰隆巨响,裂缝中金光乍现,只见洞内堆满了金元宝、玉如意,珠光宝气晃得人睁不开眼。
“外乡人,可取一样。”
洞深处传来空灵的声音。
柞生盯着金灿灿的财宝,手指颤抖着抓了半袋黄豆。
回到家倒出一看,黄豆竟变成了圆润的金豆。
他狂喜之下,第二日又跑到山洞前大喊大叫,可无论怎么拍掌,石门都纹丝不动。
恼羞成怒的柞生搬来柴草,准备放火烧山。
就在浓烟升起的那一刻,同村人跑来报信:“你媳妇突然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柞生慌了神,跌跌撞撞跑回家。
村中老者叹气说:“快去五洞府认错,得罪了仙家,哪有好下场?”
他跪在洞口磕头到额头渗血,洞内终于传来叹息:“贪念如毒蛇,噬人心魄。
念你尚有悔意,饶你妻一命。
然柞家自此单丁相传,望后世谨记教训。”
柞生带着家人连夜离开,临走前将金豆埋在村口老槐树下。
多年后,有人挖出金豆,却在当夜高烧说胡话,恍惚间看见白发老妇持剑而立。
从此,那棵老槐树成了村民口中的“警示树”,每到月圆之夜,树影婆娑间仿佛还能听见叹息。
三、忠厚积福,一门三举清朝光绪年间,山脚下的山字河村住着个叫郑忠厚的壮汉。
他每日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巡山,见到偷伐树木的人,总是好言相劝;遇到迷路的旅人,便带回家中留宿。
村里的老弱病残需要帮忙,他二话不说就去挑水劈柴。
那日,郑忠厚正在后山栽种树苗,忽见一位白发素衣的老婆婆拄着竹杖走来:“你是山字河村的郑忠厚吗?”
他慌忙放下锄头:“正是小人,老妈妈有何事吩咐?”
老婆婆慈眉善目地笑道:“念你护林有功,特来报喜,九泉山上仙气旺,郑忠厚的三个儿子举人相。”
郑忠厚以为是听错了,待要再问,老婆婆己化作一缕青烟消散。
他飞奔回家告诉妻子,夫妻俩半信半疑,却更加勤勉持家,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
说来神奇,光绪二年,大儿子郑熙瑞赴济南乡试,考场上文思泉涌,一篇《论仁政》让主考官拍案叫绝,高中举人后被派往湖北宁远任知县。
光绪五年,二儿子郑熙嘏参加乡试,恰逢暴雨冲毁考场,众人狼狈不堪,唯有他稳坐案前,从容答题,最终也金榜题名,出任山东掖县知事。
过继来的小儿子郑熙志更是聪慧过人,二十岁便中举,成为当地有名的才子。
郑家门前的青石台阶被踏得发亮,前来求经问道的学子络绎不绝。
郑忠厚在山脚盖了座学堂,取名“忠厚书院”,亲自教授孩子们“耕读传家”的道理。
每逢清明,郑家后人都会带着祭品上山,在当年老婆婆现身的地方焚香叩拜。
西、仙踪永续,香火长传时至今日,五洞府山依然笼罩着神秘色彩。
每月初一、初三、初六、十五,以及传统节日,蜿蜒的山路上便挤满了信徒。
穿红戴绿的老人们拄着拐杖,虔诚地数着台阶;年轻情侣系上红绸带,祈求姻缘美满;做生意的人捧着香烛,希望财运亨通。
老师奶奶的洞府前,香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伏。
洞壁上嵌着历代善男信女捐赠的石碑,密密麻麻刻满了感恩的话语。
有位姓王的商人曾在此许愿病愈后重修庙宇,后来果真康复,便出资修建了气派的山门;李姓农妇求子得偿所愿,年年带着孩子来还愿。
山巅的观景台上,游客们望着层峦叠嶂的群山,听着导游讲述千年传说。
夕阳将云彩染成金色,五洞府山宛如披着轻纱的仙子,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那些关于善良与邪恶、贪婪与克制、耕耘与收获的传说,早己融入当地百姓的血脉,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