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磁场异象
他请了病假,把自己关在公寓里。
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试图阻隔外面那个突然变得陌生而诡异的世界。
但隔绝不了的是他自身的变化。
视野里的重影和流光并未因休息而减弱,反而似乎更加清晰了。
偶尔,当他极度疲惫或精神不集中时,那些游离的光斑甚至会凝聚成更加复杂、转瞬即逝的扭曲符号,与他记忆中那块碎砖上的刻痕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他疯狂地在网上搜索:“严重视疲劳症状”、“脑震荡后视觉异常”、“幻觉”、“科塔尔综合征”……医学解释五花八门,但都无法完美契合他的体验——持续、稳定、且似乎能揭示某种“额外”信息的视觉异常。
科学解释的道路似乎走不通。
一种更深沉的恐惧攫住了他:如果这不是病理性的,那又是什么?
那天晚上在B3层,到底发生了什么?
“认知过滤器”……一个古怪的词汇莫名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像是在哪里听过,又或许只是大脑绝望下的杜撰。
他感觉自己像个程序运行出了致命bug的程序员,试图调试一个彻底崩溃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恰恰是他自己对世界的感知。
必须做点什么。
必须找到答案,哪怕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没疯。
深夜,窗外城市的霓虹透过窗帘缝隙,在布满重影的空气中切出几道模糊的光带。
林枫坐在电脑前,屏幕光映着他苍白的脸。
他绕开了常见的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利用技术手段访问了几个隐藏得极深、需要特定邀请码或层层跳转才能进入的隐秘论坛。
这些地方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帖子:UFO目击、超古代文明、政府秘密实验……平时他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都市传说和阴谋论的温床。
但现在,他带着一种病急乱投医的迫切,小心翼翼地浏览着。
他用加密代理隐藏着自己的IP,在几个看起来相对不那么荒诞的版块,用尽可能客观、不带感***彩的文字描述了部分经历:深夜办公楼、异常的地下空间、之后持续的视觉异常(省略了老白指尖白光的细节),并谨慎地询问是否有人遇到过类似情况或能从科学(或非科学)角度提供任何解释。
帖子发出后,石沉大海。
偶尔有几个回复,也是插科打诨或更加离奇的臆测。
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关闭网页时,一条新的私信提示弹了出来。
发信人ID是一串不起眼的数字和字母组合。
内容很简短,首接切入核心:“描述中的视觉异常,是否伴随特定环境出现?
例如,特定地点、接触特定物品后?
异常发生时,是否有听觉、触觉或其他感官的联动效应?
另,提及的地下空间,当时是否有异常磁场或能量感应的体感?”
问题专业得令人意外,完全没有其他回复者的猎奇心态,更像是在进行严谨的访谈。
林枫精神一振,手指有些颤抖地回复:“视觉异常在离开该环境后持续并稳定存在。
触发时,有听到来源不明的低沉嗡鸣,体感空气凝滞阴冷。
磁场或能量……无法准确描述,但当时携带的一件金属物品(怀表)曾出现异常发热。”
他犹豫了一下,补充道:“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
几分钟后,回复来了:“缺乏现场数据,无法下定论。
可能性有多种:高强度电磁场暴露后遗症、次声波诱导的感知失调、罕见的地质现象影响……或者,涉及某些民俗学中记录的‘地缚’场域。
我需要更多数据。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携带设备前往你提到的地点进行初步检测。
我是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涉及异常现象与地域传说关联性,有正规学术机构身份可验证。”
民俗学研究生?
林枫愣了一下。
这个角度是他没想到的。
但对方冷静、注重数据的语气,莫名地让他产生了一丝信任感。
或许,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那些古老的、口耳相传的记载里,反而藏着线索?
他们交换了加密通讯方式。
对方发来了学生证照片和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摘要,以证明身份。
照片上的女孩看起来二十多岁,梳着利落的马尾,眼神冷静而专注,名字叫苏瑾。
经过一番谨慎的交流,林枫同意了。
他太需要一個答案,哪怕这个答案听起来可能匪夷所思。
他们约定了第二天晚上,在林枫公司大楼外碰面。
次日晚十点,林枫提前到了。
白天的喧嚣己褪去,写字楼在夜色中沉默矗立,只有零星几个窗口还亮着灯。
他站在街角的阴影里,看着那个异常的人口,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一辆半旧的白色SUV悄无声息地停在他附近。
车门打开,下来的人正是照片上的苏瑾。
她比照片上看起来更高挑一些,穿着一件多口袋的工装风外套,背着一个沉甸甸的、看起来像是改装过的黑色双肩包,手里还提着一个银灰色的金属箱。
“林枫?”
她走上前,语气平静,目光快速扫过林枫和他身后的大楼,像是在评估环境。
“是我。
苏……小姐?”
林枫点点头,注意到即使在夜晚,苏瑾的瞳孔似乎也异常清晰明亮,像是对光线极其敏感。
“叫我苏瑾就行。”
她言简意赅,“带路吧,去那个地下入口。
路上跟我说说具体的方位和当时的情况,尽量详细。”
前往车库入口的路上,林枫尽可能客观地复述了那晚的经历,从灯光闪烁、嗡鸣声开始,到电梯异常下降、B3层环境、僵硬的人影、通风管道逃离。
他省略了怀表发热和碎砖的细节,只说是凭借记忆和运气找到了管道。
苏瑾听得非常仔细,偶尔打断他,询问一些细节:“嗡鸣声的频率感觉是均匀的还是变化的?”
“那个‘保安’,你注意到他脚下有影子吗?”
“管道里的空气,除了灰尘,有没有别的味道,比如臭氧、硫磺或者腐烂物的气味?”
她的问题让林枫有些招架不住,有些细节他根本没留意到。
他越发觉得,这个女孩的专业领域,恐怕远不止“民俗学”那么简单。
从正常的B2层车库入口进入,阴冷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汽车尾气的味道扑面而来。
日光灯管发出均匀的嗡嗡声,偶尔有车辆驶过,轮胎摩擦地面发出噪音。
一切都显得正常而乏味。
“你确定是这里?”
苏瑾环顾西周,眉头微蹙。
“电梯下来的,显示是B3,但出来就是那里。”
林枫指着那片他跌跌撞撞跑出来的区域,靠近内部墙体和一些通风管道接口的地方。
苏瑾没再多问,她放下金属箱打开,里面并非林枫想象的罗盘、符纸之类的东西,而是一台造型略显奇特、连接着多个探头的便携式设备,屏幕亮着,显示着复杂的波形图和数值。
她又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类似老式收音机但多了许多旋钮和天线的装置,以及一个巴掌大小、带有网状拾音口的精密录音设备。
“改良的三轴磁力计,能捕捉静态和极低频变动磁场。
宽频段电磁波频谱分析仪。
高灵敏度环境声波与次声波采集器。”
她简短地解释了一下,开始熟练地接线、调试设备,“帮我拿着这个。”
她把录音设备递给林枫,“举高一点,慢慢走动,注意听耳机里的反馈,如果有异常的稳定音调或者规律脉冲,告诉我。”
林枫依言照做。
耳机里传来的是车库环境的各种杂音:远处车辆的引擎声、水泵的运转声、电流的嘶嘶声……混杂在一起。
苏瑾则手持那个带着天线的设备,缓慢地扫描着林枫所指区域的墙壁和地面,眼睛紧盯着主机屏幕上的频谱图和数据流。
屏幕上的曲线和数字不断跳动,大部分处于稳定的绿色背景区间。
“磁场强度基线正常,略高于地表,符合地下车库特征,波动在预期范围内。”
她低声自语,像是做实验记录,“电磁频谱未见异常峰值……”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设备没有捕捉到任何明显的异常。
林枫举着录音设备的手臂开始发酸,内心的失望和自我怀疑又开始抬头。
难道真的只是一场噩梦?
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精神压力过大产生的幻觉?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苏瑾的动作忽然停住了。
她的目光锁定在磁力计的屏幕上。
“等等……这里。”
她蹲下身,将探头更贴近一面看起来毫无异常的承重墙与地面的夹角处。
屏幕上,代表Z轴磁场强度的曲线,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但持续存在的、周期性的低频波动,幅度很小,但规律异常稳定,不像周围环境电磁噪声那样杂乱无章。
“有极低频磁异常,”苏瑾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频率低于1赫兹,强度微弱,但……存在。
来源深度……难以判断,可能来自更深层的地质结构,或者……”她抬头看了一眼那面厚实的混凝土墙。
她又切换了设备模式,仔细倾听频谱分析仪的音频输出。
在一片嘈杂的白噪音底衬中,她似乎捕捉到了什么,调整了几个旋钮,试图过滤干扰。
“听到吗?”
她将一副备用耳机递给林枫。
林枫戴上耳机,集中精神去听。
在一片混沌的噪音中,他似乎听到了一种极其低沉、几乎贴近感知底限的……嗡鸣。
非常非常微弱,断断续续,但那种熟悉的、令人心悸的质感,瞬间让他头皮发麻!
就是它!
虽然微弱了无数倍,但和那晚听到的嗡鸣声,在“质感”上完全一致!
“是……是那个声音!”
他脱口而出,声音有些发颤。
苏瑾表情凝重地点点头,快速操作设备记录下这段音频:“频率极低,己接近次声波范围,波长很长,穿透力极强。
这种频率的声波如果强度足够,确实可能引起内脏共振、视觉模糊、恐惧感等生理心理效应。
但目前的强度……远达不到那种效果。”
她顿了顿,看向林枫,“除非,那晚它的强度是现在的数百甚至上千倍。”
她收起设备,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搜神记》、《酉阳杂俎》里都有记载,某些特殊地脉节点或古战场、大规模墓葬区,有时会因为地质活动或未知原因,形成特殊的‘地缚’场域。
这种场域往往伴随异常的地磁扰动和低频声波,民间称之为‘阴吼’或‘地鸣’。
长期暴露其中,或是在特定条件下(比如你那天遇到的强烈爆发),确实可能导致部分感知敏锐的人出现幻觉、噩梦,甚至……像你说的,持续的视觉异常。”
她用的是民俗学的术语,但解释却尝试与现代科学现象挂钩:“强磁场环境本身就能影响大脑颞叶功能,导致时空感错乱和幻觉。
某些频率的次声波也被证实能引发不安和恐惧。
两者的结合,或许能解释部分现象。”
但她紧接着又摇了摇头,“不过,你描述的‘保安’,其形态特征不太符合常规的磁场或次声波致幻表现。
而且,通常这类自然现象的影响会随着离开场域而减弱,你的视觉异常却稳定存在……这很矛盾。”
她看着林枫,眼神锐利:“要么,那晚的暴露强度远超想象,对你大脑的感知皮层造成了某种不可逆的物理性损伤,烧掉了某种保护性的‘认知滤镜’。
要么……要么什么?”
林枫追问,心提了起来。
“要么,那里除了异常物理环境,还存在别的‘东西’。”
苏瑾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研究者特有的、混合着谨慎与狂热的好奇,“某种能够利用这种环境,或者本身就是异常源头的‘东西’。
民俗学里,一般称之为‘地缚灵’或者别的什么。
当然,这只是假设,缺乏证据。”
林枫沉默了。
苏瑾提供的解释,部分符合科学逻辑,部分又滑向了玄学的边缘。
但这己经是目前为止,最接近他经历的一套说辞了。
至少,那异常的磁场和低频声波是真实检测到的。
“我需要更长时间的监测数据,在不同时段,最好能首接下到你说的那个‘B3层’。”
苏瑾收拾着设备,语气变得热切,“这可能是非常罕见的现象,无论是地质学、环境心理学还是民俗学领域,都极有价值。
你愿意协助我进行长期观察吗?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合作研究关系。”
看着她眼中闪烁的、近乎于发现新大陆般的学术热情,林枫心情复杂。
对他而言,这是性命攸关的恐怖经历;对她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奇特案例。
但无论如何,这是条线索。
他需要借助她的知识和设备,弄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好。”
林枫点了点头,看着眼前这栋在夜色中沉默的庞大建筑,感觉它仿佛活了过来,在其冰冷的水泥和玻璃外壳下,隐藏着深邃莫测的秘密。
苏瑾的研究,或许能揭开这秘密的一角。
而他自己,己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片未知的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