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婴儿日常
台州县丞府后院的芍药花开得正盛,粉紫花瓣落了半阶,却被一阵又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得簌簌乱颤着。
从署涯下值回来的姜文渊步履匆匆,官袍下摆扫过阶前青苔,他三步并作两步跨进房门,鼻尖先撞上满室淡淡的艾草香,低头注视着刚刚睡着的婴儿。
“爹!
娘!
妹妹呢?”
长子姜明轩的声音混着拍门声传来,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
他今年十岁,刚入县学不久,平日里最是稳重,此刻却没了章法。
“急什么?
仔细惊着你娘和妹妹!”
姜文渊回头扬声,语气里却没半分责备。
话音未落,二儿子姜明浩和三儿子姜明东也跟着附和,一个七岁,一个三岁,两个小萝卜头扒着门框,脑袋挤在一处往里瞧。
姜文渊被逗笑,声音轻缓:“让他们进来吧。”
门一打开,三个半大少年立刻涌了进来,却在离床榻三尺远的地方齐齐停住,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敢先上前。
姜明轩作为大哥,深吸一口气,踮着脚往襁褓里看,只瞥见一团小小的身影,顿时红了脸:“妹妹……好小。”
“比隔壁张阿婆的猫还小。”
姜明浩伸手想碰,被姜明轩一把按住,“别碰,妹妹会疼。”
姜明浩没说话,只是盯着襁褓,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心里想着妹妹真软,真香。
姜文渊看着这幕,嘴角忍不住上扬。
他自五年前授县丞,守着正八品的俸禄过日子,一家五口虽不富裕,却也和睦。
姜文渊出身书香世家,通经史、善笔墨,平日里除了操持家务,便是教三个儿子读书。
此前接连生了三个男孩,他却知道妻子心里总盼着个贴心的小女儿。
如今得偿所愿,瞧着妻儿环绕,便是案头再多的公文,也觉得轻了。
“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王氏轻声说。
姜文渊沉吟片刻,目光落在窗外的芍药花上,又看向妻子案头摊开的书:“就叫姜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绘的就是对玉石的雕琢,可间接联想“琦”(美玉)的意象。
愿她能平安喜乐,温婉如玉。”
接下来几日,县丞府彻底变了样。
姜文渊每日下衙第一件事便是往后院跑,往日里批阅公文的严谨劲儿,全用在了研究怎么抱孩子上。
三个哥哥更是把“宠妹”刻进了骨子里。
姜明轩主动揽下了打扫庭院的活儿,说要给妹妹一个干净的院子;姜明浩把攒了半年的铜钱全拿出来,让丫鬟去买最好的胭脂花粉,说要给妹妹留着;姜明东则每天趴在襁褓边,絮絮叨叨地讲家里的趣事,虽然妹妹连眼睛都睁不开。
午后,姜文渊下衙回来,刚进门就被姜明东拉着往书房去。
“爹,你看二哥画的妹妹!”
书房里,姜明浩的“大作”正摆在案头,纸上歪歪扭扭画着一个圆圈,旁边点了两个小黑点,算是眼睛。
姜文渊忍住笑,认真点评:“不错不错,把你妹妹的灵气画出来了。”
姜明浩立刻涨红了脸,兴奋地说:“等妹妹长大了,我给她画好多好多画!”
夜里,姜文渊在灯下批阅公文,王氏抱着姜琦坐在一旁。
窗外传来虫鸣,屋内烛火摇曳,小家伙在母亲怀里睡得安稳,偶尔发出几声呓语。
“等忙完这阵,我带你和孩子们去城外的书院逛逛,听说那里的牡丹开得正好。”
王氏笑着点头。
她看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丈夫的衣服上,也照在摇篮里的女儿身上。
她想起出嫁前父亲说的话,嫁个读书人,守着一个家,便是幸福。
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第二日一早,姜文渊带着管家去了城东。
王氏则教姜明轩读《论语》,姜明浩在一旁画画,姜明东则趴在摇篮边,给妹妹唱自己学的童谣。
阳光透过芍药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摇篮里的姜琦忽然睁开了眼睛,乌黑的眼珠转了转,看向姜明东,嘴角微微上扬。
王氏坐在摇篮边,轻轻拍着,心里满是柔软。
她知道,这个小小的生命,会给这个家带来无尽的欢乐。
姜文渊是清廉的县丞,她是普通的学者,三个儿子懂事孝顺,如今又添了个贴心的女儿,或许日子不富裕,但这份平淡的幸福,却是千金不换。
午后,姜文渊回来,刚进门就听见后院的笑声。
他快步走去,就见妻子和三个儿子围着摇篮,笑得开怀。
摇篮里的小女儿睁着眼睛,正好奇地看着他。
姜文渊走过去,蹲下身,轻声说:“琦琦,爹回来了。”
小家伙像是听懂了,又笑了起来。
姜文渊的心瞬间被填满。
他想起今日在城东,更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
但看着眼前的家人,他又充满了力量。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是为了百姓,更是为了这屋檐下的妻儿,为了让女儿能在一个安稳的环境里长大。
姜琦闭上眼睛,小手紧紧攥着一片落在襁褓上的芍药花瓣。
她不知道,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有清廉的父亲,有博学的母亲,还有三个视她如珍宝的哥哥。
在这个男多女少的年代,她就像一颗被捧在手心的明珠,未来的日子,定会被爱与温暖环绕。
晚风拂过,芍药花又落了几片,落在县丞府的庭院里,也落在了这寻常却幸福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