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游光

暮色游光

作者: 葡萄美酒夜尘风

都市小说连载

小说《暮色游光》“葡萄美酒夜尘风”的作品之佚名佚名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故事主线围绕鱼灯展开的现实情感,无限流,萌宝小说《暮色游光由知名作家“葡萄美酒夜尘风”执情节跌宕起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63211章更新日期为2025-11-08 14:45:25。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暮色游光

2025-11-08 16:51:33

1 鱼灯有魂七旬老匠人江永年守护着传承六代的鱼灯技艺,

在点睛之笔间传递着"鱼灯有魂"的古老训诫;五岁孙女晓晓手握小鱼灯,

手指认重现江湖的"金石拓鳞法"——这些鲜活的人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群像。

作品在鱼灯巡游的主线下,

方青筠与制墨传人的技艺追寻、汪氏家族五代人的执灯记忆、明代鱼灯穿越时空的生命轨迹。

这些线索在月塘之畔的光影盛景中交汇,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对话。暮色,

是从西边齐云山的黛青色山脊上开始流淌的。这墨色来得慢,来得柔,

带着徽州特有的温润质地,仿佛一方巨大的歙砚在天边徐徐研磨。先是山尖染了黛色,

接着那墨色便顺着山势往下淌,漫过杉木林,掠过古塔尖,

最后滑到马头墙那层层叠叠的"五岳朝天"式屋脊上。远处的新安江如一条银练,

在暮色中泛着粼粼波光,几只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沾满了夕阳的余晖。江面上,

最后一班渡船正缓缓靠岸,船公的号子声在山水间回荡,惊起了芦苇丛中的水鸟。

镇上的青石板路还带着白日的余温,空气中飘散着樟木与墨锭混合的清香。

沿街的老字号"胡开文墨庄"刚刚打烊,伙计正在上门板,

墨香却依旧从门缝里丝丝缕缕地透出来。隔壁的"同德仁"药铺里,

老中医还在为最后一位病人把脉,药柜上的铜扣在暮色中闪着幽光。

对街的"汪一挑"馄饨摊前已经排起了队,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滚着雪白的馄饨,香气四溢。

2 点睛之笔七十六岁的江永年坐在"承裕堂"的天井下,就着最后的天光检查鱼灯的骨架。

这座老宅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梁柱上的木雕繁复精美,虽经岁月侵蚀,

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天井里的青苔湿润润的,墙角的凤仙花开得正艳。

他的手指抚过竹篾的每一个接缝,像是在抚摸老友的掌纹。

这条三米长的锦鲤灯骨架已经搭了三天,每一根竹条都要削得匀称,

火烤定型时的力道更要恰到好处。竹篾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弯曲、扭转、固定,

最终呈现出流畅的鱼形。墙角堆着半人高的竹屑,散发着特有的清香。晓晓,他五岁的孙女,

正趴在八仙桌边上,小手够着桌沿,眼巴巴地望着即将完成的鱼灯。

小姑娘穿着蓝印花布的小褂子,两条羊角辫上系着红头绳,随着她的动作一颤一颤的。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映着天井里最后的天光,也映着爷爷手中那盏即将成形的鱼灯。"阿公,

我的小鱼好了吗?"晓晓的声音软软的,带着孩童特有的甜糯。"急什么。"老人头也不抬,

手指仍在竹架上细细摸索,"灯要慢慢养,急不得。这鱼灯啊,跟人一样,都是有灵性的。

你敷衍它,它就还你一副死相;你用心待它,它就能活起来。"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像是老宅里那些历经岁月的木头发出的声响。话是这么说,

他还是从桌下拿出个用边角料扎的小鱼灯,刚好够孩子握在手里。鱼尾特意做成摆动的弧度,

活灵活现。这小鱼灯虽不及大灯的华美,却也五脏俱全,鳞片是用彩纸一片片贴上去的,

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泽。晓晓接过小鱼灯,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小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谢谢阿公!"晓晓抱着鱼灯就要往院子里跑。"回来。"江永年摸出个青花小瓷瓶,

用银针蘸了点半透明的胶,点在鱼眼睛的位置,"不点睛,就是死物。点了睛,

这鱼就有了魂,才能游起来。"他的动作极其轻柔,仿佛真的在为一个生命注入灵魂。

这一刻,天井里的光线似乎也为之凝滞,连墙角的蟋蟀都停止了鸣叫。这是老规矩。

特制的鱼胶里掺了新安江边特有的萤石粉,点上去的鱼眼在暗处会泛着温润的微光,

像是真鱼在水底的反光。江永年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他常说,

做鱼灯不光是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每一盏鱼灯都承载着制灯人的心血和祝福,

也承载着这个古镇千年来的记忆。3 光影迷情就在江永年给小鱼灯点睛的时候,

古镇的主街"斗山街"上,从上海来的设计师林薇停住了脚步。

她此行为采集徽派建筑的视觉元素,却在看见第一尾鱼灯从巷口游出时,彻底迷失了方向。

那是一条近三米的传统锦鲤灯,通体采用极薄的宣纸,运用"七染九渲"的古法层层晕染。

在内部烛光的映照下,竟呈现出从朱砂的浓烈到胭脂的娇嫩,

其间过渡着十几种难以名状的红色层次。执灯的是个肤色黝黑、身形精瘦的中年汉子,

走路时膝盖微弯,像是常年挑担的姿势。那巨大的鱼灯在他肩上轻轻晃动,

每一片鳞甲都似乎在呼吸。灯光透过薄如蝉翼的宣纸,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流动的光影,

如梦似幻。林薇掏出速写本,画了几笔又停下——纸上死板的线条,

根本抓不住那光影流动的神韵。她今年三十二岁,在国外留学多年,主攻空间设计,

这次是受客户委托,要为一家高端酒店设计具有徽州特色的公共空间。

原本她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采风,却在此刻被深深震撼。

她想起在大学时读过的《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眼前这些游动的鱼灯,不正是化作了鹏的鲲吗?

它们挣脱了水的束缚,在夜的天空中自在遨游。人流开始从四面八方的巷弄里汇聚。

执灯者们像无数条原本隐于山涧的溪流,终于在此刻汇入了新安江的主流。

除了传统制式的锦鲤、鳜鱼、金鳞,

其间还穿梭着一些明显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的"新鱼":一条通体透明如水晶的,

用的是高透光的亚克力材料,内部精巧的骨架一览无余;另一组由七八盏小鱼灯构成的,

竟在游动间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图案,执灯的是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他们的笑声清脆如银铃,为这古老的仪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林薇的目光,

被一位穿着靛蓝扎染长裙的年轻女子吸引。她所执的鱼灯造型古朴,鱼身修长,

鳞片并非彩绘,而是一种幽深的玄青色,在烛光中泛着类似旧砚台般的光泽。

后来林薇才从旁人的议论中得知,这是徽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方青筠,

她花了三年时间复原早已失传的"墨鳞"工艺。方青筠今年二十八岁,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

她在美院读完博士后,毅然回到家乡,致力于传统工艺的复原与研究。

此刻她专注地执着手里的鱼灯,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盏"墨鳞"鱼灯是她历时三年的心血,光是研制特殊的墨料就失败了上百次。

她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见过这种鱼灯,那玄青色的鳞片在烛光下泛着神秘的光泽,

像是把整条新安江的夜色都收进了灯里。如今外婆已经不在了,

但那盏鱼灯的样子却始终印在她的脑海里。4 墨鳞重现与此同时,

在镇东头的"德懋堂"前,七十四岁的汪秀英站在高高的石阶上,

看着鱼灯从象征着家族荣耀的石门楼下依次穿过。她嫁到汪家五十二年了,

还记得新媳妇第一年,她执了盏莲花灯,婆婆温和而坚定地提醒:"汪家的媳妇,要执鱼灯。

"德懋堂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门楼上的砖雕精美绝伦,"德懋"二字取自《尚书》,

寓意德业昌盛。汪秀英穿着深蓝色的传统服饰,银白的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髻,

插着一根素雅的玉簪。她的身形已经有些佝偻,但眼神依然清澈,注视着游动的鱼灯,

仿佛在看流逝的岁月。她想起自己刚嫁过来时的光景,那时鱼灯节比现在还要热闹,

全镇的人都会出来,鱼灯能从月塘一直排到镇外的山脚下。那时的烛光更温暖,

那时的月色更明亮,那时的她,还是个会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媳妇。今晚她不用执灯了。

儿子执着引领方向的龙头鱼灯走在最前头,媳妇执着呼应其后的凤尾鱼灯,

刚上小学的孙子兴奋地举着一盏象征"吉庆有余"的鳜鱼灯。家族的光,

就这样在看似不经意的仪式中完成了传递。她看着孙子蹦蹦跳跳的身影,

不由得想起儿子小时候第一次执灯的样子,也是这般兴奋,这般雀跃。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重叠,让她恍惚间分不清今夕何夕。在队伍的中段,

"致远居"民宿的老板程致远小心调整着肩上鱼灯的角度。这个北大考古系毕业的北京人,

五年前来此旅行后便再没离开。他执的这盏鱼灯骨架格外沧桑,上面能看到多次修复的痕迹。

鱼灯的绢面已经泛黄,但上面的彩绘依然清晰可见,那是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鳞,

每一片鳞甲都绘制得极其精细。"这是明代的老骨架了,"他对身边好奇的游客解释,

"我在程氏宗祠的阁楼里发现它时,几乎散架。修复时尽量保留了所有原始的竹篾。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常梨厉晏舟结局
  • 在哪过去的日子里
  • 厉晏舟棠梨大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大结局22集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后续在哪儿看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什么小说
  • 小说女主叫常梨
  • 常梨厉晏舟小说
  • 破案:被系统诅咒后,秦姐帅酷彪
  • 青峦胭脂痕
  • 官途风云宋观潮李福海
  • 江山,从秘书到权力巅峰